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。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,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,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、渗透和净化,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。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需要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,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。你知道吗?有一种城市,它就像大自然中的海绵一样,能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还能在干旱时释放储存的水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——海绵城市。想象未来的城市,既能保持生态平衡,又能应对极端天气,是不是很神奇呢?下面,就让我带你一起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海绵世界吧!
一、邂逅秦皇岛:滨海旅游海绵城市的魅力

2022年5月,秦皇岛市成功跻身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。这个美丽的滨海城市,在2022-2024年三年示范期内,将投资30余亿元,完成市政道路、公园绿地、公共建筑、河道水系、雨水管网泵站及老旧小区改造等九大类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00多项,打造出“海绵城市建设的秦皇岛模式”。
在秦皇岛,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:利用天然的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海生态基底,构建系统性生态空间格局,保护自然水系结构,实现水体良性循环。强化城市蓝绿线管控,完善城市排水体系,推进城镇排水系统厂网一体化运营,优化防洪应急保障体系,提升城市内涝应急处理能力。
走在秦皇岛的街头,你会发现,这里的雨水设施改造工程、老旧排水管网改造工程、公园绿地、自然廊道、排水通道建设、老旧管网修复等工程,都在默默地为城市的水循环系统贡献力量。而新城区和老城区,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找到了各自的定位:新城区坚持目标导向,严格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;老城区则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,构建城市蓄排平衡体系。
二、拉萨:绿色海绵,净化城市水循环系统

2023年5月,拉萨市成功入选“十四五”第三批海绵城市示范城市。在这里,你可以看到水岸长廊、阳光草坪、人工湖池,一切设施都令人赏心悦目。拉萨的海绵型公园绿地,是海绵城市中容量最大、吸水率最高的海绵体。
云天湖公园项目位于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中心地带,占地面积71770平方米。这里将建设生态湖池、旱溪驳岸、积水模块、透水道路、生态植草沟、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施。大部分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,让雨水快速渗透到地下,减少路面积水、弥补地下水,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。
在拉萨,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能汇聚并吸收雨水,通过植物、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。人工湖中还设有补水通道和溢水通道,雨季时,湖中多余的雨水将流向公园内其他湖池和东侧水渠,真正发挥了下雨时收集雨水,需要时释放雨水的作用。
三、赣州:千年不涝,古人的智慧

江西赣州,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,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海绵城市。在这里,你可以看到由宋人精心打造的一套排水系统——福寿沟。
福寿沟利用城市地形的参差,不采用外力,使得城市的雨水可以自动流到福寿沟排水系统之中,排出城市涌入大江。这套系统历经千年历史的冲刷,依旧没有洪涝灾害在此发生,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。
福寿沟的建造,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。他们根据地形特点,巧妙地利用了城市地形的优势,打造出一套无需外力干预的排水系统。这种智慧,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
四、屏边:民族元素,打造特色海绵城市
走进屏边苗族自治县,你会被这里的民族风情所吸引。这里的海绵城市建设,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,打造出具有苗族特色的海绵城市。
屏边县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,将“海绵城市”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中。他们提出“围绕一条主线,搞好三个结合,实施三大重点,凸显三大节点”的建设思路,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,通过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等多种途径,较大限度修复原有的河流水系,形成自然河流景观带、生态绿廊、城市绿环、社区公园和道路绿带四个层次的开放空间。
在这里,你可以看到坡屋顶、小青瓦、米黄色墙、吊脚楼、木穿斗、木格窗等苗族民居风格建筑,与水系环境完美融合。屏边县将民族文化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,着力将屏边打造成具有苗族特色的海绵城市。
五、福州:琅岐红光湖景观工程,展现“福州速度”
福州市马尾区首个海绵城市试点项目——琅岐红光湖景观工程,备受市民关注。这个项目位于琅岐闽江大桥北侧,环岛路西侧,总投资2.6亿元,建设用地646851平方米。
琅岐红光湖景观工程兼具旅游与生态双重功能,以创意水上活动为特色,打造旅游、